第218章 人尽其才(6k)_我在水浒捡尸成圣
笔趣阁 > 我在水浒捡尸成圣 > 第218章 人尽其才(6k)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218章 人尽其才(6k)

  姚古治军有方,兼朝廷催兵甚急,十万大军浩荡过境,意外没滋扰百姓。

  杨长行至洪洞县时,姚古的前部主力已至霍邑,只有少量军队留在后方缓行,他们要配合水军运物资。

  当时盛夏,河水上涨。

  姚古对三阮的水军,并不能做到完全放心。

  特别南北关之间那段峡谷,河道狭窄、水流湍急、行船困难,不得不派人‘保护’水军。

  若是辎重出现问题,姚古这仗就不必打了。

  宋朝实行募兵制,而且以文官为主帅,又因为国家经济条件好,便以即时赏赐财物的方式,鼓励士兵英勇杀敌。

  这种金钱奖励的方式,逐渐在军中约定俗成为陋习。

  士兵若是在战争中立功,可以光明正大索要赏赐。

  所以姚古所携带的辎重,有相当一部分是金银珠宝,是作为战争激励条件存在。

  杨长到汾水旁巡视,正巧遇上阮小七在调度船只。

  这厮刚看见杨长,就一脸神秘靠上前,小声说道:“哥哥,姚古带了几船财物,小弟要不要故意弄沉两艘,然后再让弟兄们下水捞,咱们总不能白帮忙”

  “算了。”

  杨长凝眉,肃然回曰:“金军此时军力强大,需要宋军帮着消耗,也算帮我们出力了,另外,我不屑偷偷摸摸,别忘了咱们身份已然转变,大家不再是快意恩仇的江湖人,别再像梁山那样恣意妄为。”

  “是”

  “对了,南北关那一段水域,有几处急弯与暗礁,你要选操船的好手,把船平稳驶入汾州。”

  “哥哥放心,咱又不是第一回。”

  看到阮小七猛拍胸口,杨长表面上点头肯定,暗地里却在思考人选。

  他准备派一支水军全程跟随,既能帮姚古运送钱粮辎重,又可以掌握这一路的情报,属于一箭双雕之计。

  阮小七胆大,阮小五敢干,唯独小二稳重。

  杨长赶到阳凉南关,再次与姚古见面的时候,阮小二正好与朱仝也在,两人是从临汾全程跟随至此。

  姚古穿越平北期间,发现三阮麾下船只简陋,但水手却个顶个好。

  再见到杨长,姚古刚刚与他行礼问好,跟着就找他借人。

  “杨将军,你麾下水军很不错,能否借两千跟我北上?等到将来收复太原,也能算你一份功劳。”

  “姚将军,末将这些水军,以前多是渔民,水性虽然不错,但战斗力就.”

  “放心,不让他们参战,就只负责运输。”

  “那没问题。”

  杨长言罢看向阮小二,正色说道:“刚才都听到了?你挑两千好水手,跟随姚将军北上。”

  “是。”

  “杨将军真爽快,事后本将向枢密院请功时,会帮平州申请一批军费,你们的船过于小,也过于破旧了些,只怕经不起大风浪.”

  “那敢情好,平北刚经历战乱,哪有余钱造战船?这都是从金军处缴获,以及征用的渔船,对了”

  杨长话锋一转,提醒姚古说道:“我已让威胜的驻军,开赴太谷水峡谷佯攻调动,尽量引走太原守军注意力,将军可趁机拿下汾州,不过粘罕用兵十分老练,将军千万要小心,切记不可催兵冒进,折可求就吃了大亏。”

  “杨将军已派人佯攻?记得威胜驻军仅有万余,你此时既来平北军(平阳府)见我,谁在威胜负责佯攻牵制?”

  “末将麾下统制,豹子头林冲与屠龙手孙安,他们皆谨慎善战之将,必无差池”

  “江湖上的名头,姚某并不怎么看中,我更相信杨将军本人,本将不用你在此作陪,快回威胜亲自指挥,咱们一起打场大胜仗。”

  姚古拍着杨长肩膀,眼神中写满脸坚定。

  “既如此,我马上回威胜。”

  “这样最好!”

  “杨节度,我送送你。”

  “嗯。”

  朱仝把杨长送到关下,瞟看着上方关楼,问道:“三郎好意来此迎候,他却反客为主赶人,这姚古忒过无礼”

  “他也是求胜心切,既然他在北平守规矩,我帮帮他也无妨,何况威胜确有急事,眼下麦熟待熟之际,姚古若能拿下汾州,军粮补给便可就地取材,伱代为转告小二哥,让他注意保存水军,切记不可逞强。”

  “我省得的。”

  “嗯,军情紧急,我便走了。”

  杨长言罢即转身向前,往关外仇琼英位置走去。

  “走吧。”

  “到霍邑挨个巡视,还是去临汾见剑萧让?”

  “都不用,直接回威胜。”

  “啥?这就走了?”

  仇琼英以为能多待些日子,没想到刚到没巡视就要往回走,于是蹙起秀眉嘟囔着:“什么事这么着急?要不过多待几天?咱们难得单独出来一趟.”

  “娘子想待在平北?为夫要回威胜指挥佯攻,你玩几天自己回去?”

  “威胜有仗打?那奴家待在这儿作甚?快走.”

  几天后,杨长刚回到威胜城中,武松就送来林冲军报:

  突合速所部万余兵马,已秘密撤出谷北盘陀,这几日一直虚张声势,哨探通过抓到的舌头交待,西路大军正在北撤,金军似乎准备放弃太原,而元帅粘罕已离开多时。

  杨长看完军报不说话,武松便小声提醒道:“斡离不已撤军回燕京,朝廷既然反悔不愿割地,粘罕估计不会死磕太原,此时回兵云中很合理,看来姚古就要立功了。”

  “金人狼子野心,哪会这么容易撤走?”

  “三弟的意思,粘罕在用计使诈?”

  “不知道。”

  杨长蹙眉摇头,他对靖康之耻细节不清楚,但却知道两路金军会师汴梁,也就是粘罕还是回拿下太原,所以比更任何人都清醒。

  “这情报要不要知会姚古?”

  “暂时不要知会,我怕姚古轻兵冒进,传令加大侦察范围,先派骑兵越境试探,我不相信粘罕会走。”

  “好吧。”

  武松看到杨长如此坚决,一边点头回应一边追问:“若是金人真的撤了,咱们要不要派兵占些城池?我听闻焕章讲过太原历史,此地可是三晋重镇要地,三郎将来若是自立为王,太原应当首先收入囊中,先浑水摸鱼拿几个城池不亏.”

  “亏是不亏。”杨长苦涩笑道:“咱们现在力量不够,拿下城池也未必守得住,再耐心等一等,必须要重创金人一次,咱们才能主动扩张。”

  “还要等多久?”

  “应该快了.”

  杨长原本不敢确定,但既然用大豆种出土豆,不缺粮食就能扩充队伍。

  等收了杨德那两亩土豆,杨长准备全部拿来做种子。

  趁着夏秋之交农闲的空档期,在绵上、沁源两县进行定向种植,等到入冬前就可收获第二季,次年再向两州全面推广。

  六月注定是個忙碌的月份,对外军事侦察佯攻持续不停,内部小麦、土豆、大豆排队成熟,老百姓都顶着烈日收割。

  姚古要杨长亲自指挥,这厮根本就没当回事,他的关注点只有土豆。

  六月下旬,姚古在汾州与金军激战之际,杨长则亲自带着一队士兵,来到到威胜西郊挖土豆。

  由于人多力量大,两亩土豆半天就挖完。

  杨德在山下田里割麦,看到一筐筐土疙瘩不停往山下抬,心说这玩意儿得有多少?不就种了两亩地吗?

  他好奇放下镰刀,走到路边一看惊呆了,竟有满满二十来筐,保守估计有数百斤重,而大豆亩产才不足百斤。

  “三郎,这些都是我家地里挖的?一箩筐能装三十四斤,你这里得有”

  “约么八九百斤。”

  “嘶”

  杨德满头汗水,却倒吸一口凉气,咽着口水追问:“这土疙瘩是什么?怎么会有如此大产量?这玩儿真是能吃的?”

  “不但能吃,而且味道还不错,晚上和婶子到我家来,侄儿做给你吃。”

  “三郎还会做?莫非认识此物?”

  “呵呵,近日有仙人入梦,告诉我此物名为土豆,仙人还告诉我种植方法,晚上一起告诉五叔。”

  杨长不能说自己穿越,便用这样借口搪塞众人。

  杨德丝毫不疑。

  “土豆?原来也是豆类?以后不用大豆培育?”

  “第一批是种大豆来的,但后面就要用土豆作种,侄儿打算在威胜大面积种植,所以您这些土豆都得充公做种。”

  “三郎全拿去就是,既然这土豆亩产数百斤,要在威胜大面积种植,应能弥补小麦减产影响,我杨德义不容辞。”

  “呵呵。”

  杨长神秘一笑,悠悠说道:“这些土豆多如鸡蛋大小,是中途没有追肥增产之故,若是多花些心思好好培育,长到拳头大小都有可能。”

  “嘶”

  杨德再次震惊,喃喃说道:“拳拳头大小?那亩产得多少?”

  “两千斤!”

  杨长竖起两根手指,坚定说出这三个字,直接让杨德呆在原地。

  若不是古代种子、肥力等条件限制,土豆如果用现代技术种植,亩产八千、一万也不稀奇。

  当然,两千斤已经吓呆杨德,若是告诉他能出万斤,估计当场就会晕过去。

  此时威胜的主粮小麦,用肥沃良田外加精耕细作,亩产最多可达四五百斤,最关键不能有极端天气,也极容易被病虫害影响。

  而土豆喜光、喜冷凉、耐寒、耐旱、耐贫瘠,绝对是打败饥荒的神奇粮食。

  新麦、新面、新土豆。

  杨长叫人杀几只鸡,回家之后便亲自到厨房忙碌,做了众人熟悉的地锅鸡、贴锅饼,但配料却是陌生的土豆。

  当天除了杨德父子,其余人皆不知是土豆。

  而燕青是个精细之人,入口便察觉到食物不对,于是好奇询问:“哥哥,此为何物?味道竟如此好。”

  “嗯?不是芋头吗?”

  鲁智深话音刚落,余者都看向杨长。

  杨长扫视堂内众人,笑呵呵对曰:“此物名为土豆,煎炒烹炸炖皆可。”

  “这是威胜特有之物?”

  “非也。”

  “那”

  “三郎。”

  杨德觉得饱腹感很强,忍不住起身打断燕青,看向杨长问道:“这土豆,真能亩产两千斤?”

  “只要好好打理,应该不成问题。”

  “如果真能如此,百姓以后就不会挨饿了”

  杨长与杨德的对话,惊呆了堂内所有人。

  他们虽然都不是农夫,但也清楚亩产两千斤,这代表什么。

  燕青吞咽着口水,直勾勾看着杨长。

  “此物从何而来?”

  “说来不可思议,春天我帮叔父点种大豆,结果却长出此物来”

  杨长半真半假将种豆过程,以及自己的梦境讲了出来,众人都露出不可思议的表情。

  聚餐结束以后,大家都各找伴当离去。

  唯独燕青走最后,似乎有话要讲。

  “小乙哥有事?”

  “哥哥得此神奇食物,您治下百姓以后再不会挨饿,但不建议此时全面种植。”

  “为何?”

  “哥哥欲图大事,此物可作手中利器,不可随意流向他处,否则敌我将共有也,即便您怜悯天下百姓,也应该有所准备。”

  燕青个头不高、心眼却多,说得一旁的武松直点头,不待杨长追问就先开口。

  “准备什么?”

  “哥哥绰号光明天尊,土豆又出现得如此神奇,或许冥冥中自有天意,何不以此聚敛人心?最好准备故事、传说或者童谣.”

  “三郎,有道理啊”

  “的确,我只想到填饱肚子,小乙哥提醒得及时。”

  杨长心说好家伙,还没起事就玩舆论战?不过自己提前几百年,把土豆弄到华夏大地,无论最后能否夺了鸟位,他已是功德无量。

  “故事、传说长篇累牍,还是童谣朗朗上口,不过我不擅长此道。”

  “我与娘子皆通音律,或许能试着编个童谣?哥哥要是信得过”

  “岂能不信?有劳贤伉俪编曲,土豆还没推广种植,你们时间很充足,不用着急。”

  “好。”

  若不是燕青提及,杨长差点忘了李师师,此女前半生虽然失足,但却学得一身才艺,让她组建一个‘文工团’?

  宋军直接用钱激励将士,哪有‘文工团’来得高明?顺便为军队思想建设?

  想到这里,杨长对未来充满信心。

  那一刻,他突然想明白一个道理,为何裁缝、铁匠、盗马贼等职业,最后能混到梁山做头领。

  欲成大事,什么人都需要,只要会人尽其才。

  杨长原本不想养闲人,也看不上卢俊义麾下不少闲汉,此时却愈发期待乐和之行,希望多挖几个人回来办事,哪怕帮着传播童谣都行。

  然而,所有人都没想到。

  乐和一个人出门,最后一个人回来。

  七月初,乐和只身返回威胜,被燕青带到杨长面前。

  “嗯?就你一个?别的人呢?”

  “除了凌振回京探亲,有可能会携家眷来威胜,其余都不愿离开永宁军,包括我姐夫.”

  “没事。”

  杨长虽有失落,但强扭的瓜不甜,随即着看向燕青,夸道:“所谓士为知己者死,宋江之前不愿重用,卢员外应待他们不错,凌振能来也足矣。”

  “乐兄此次永宁之行,在那边听到不少流言,都是夸哥哥而贬主人。”

  “有这事?不关我事.”

  “小弟知道。”燕青叹曰:“我猜是宋公明所为,此人表面与主人分家,暗地里却想搞散永宁,然后再收回力量,真是工于心计”

  乐和紧接着抱拳补充:“小弟虽没带回兄长,但永宁军毕竟靠燕京较近,又没有险要地势挡住金军,所以有不少兄弟私下找我,希望想把家眷送来威胜安置,小弟不敢替哥哥做主,所以就”

  “好事啊,直接送来即可。”

  杨长闻言大喜,心说不就是让我托底吗?哥们收留你们家眷,还怕后面不乖乖跟来?

  “那你休息几日,之后再去趟永宁,金军早晚会南下,兄弟们有所顾忌,此人之常情也.”

  “对了哥哥,小弟回来途中路,听说真定种师中的部队,正在往井径方向调动,似乎要替朝廷收回太原。”

  “这么快?”

  “哥哥怎么知道快?听说种师中行军很急,并没带多少辎重上路,姚古打紧太原了么?”

  乐和滔滔不绝刚说完,杨长即虚着眼摇头答曰:“姚古刚刚打下汾州,但没有想象中的顺利,种师中这么急作甚?”

  “不知道”

  大宋军队身体在外,‘脑袋’却留在了京城。

  姚古尚在泽州集结部队之际,朝中那些新上位的主战派立功心切,便催促枢密院派人到前线了解情况。

  当粘罕离开太原,西路金军主力撤走,姚古在汾州大捷

  各种利好消息涌入京城,朝中主战派怂恿钦宗下诏,令种师中率本部兵马过井径,从太原东南方向进军。

  种师中穿越井径,在平定军进行短暂休整,随后徐徐向太原推进。

  援军没联系上,带来的粮草也不足,种师中并不急着继续。

  前线将领不急,朝廷里的主战派反而急了。

  新的知枢密院事许翰,是个纸上谈兵的文人,他被众多利好消息蒙蔽,强迫姚古、种师中加快进攻,否则以‘逗挠罪’论处。(逗挠即怯战)

  种师中在军令逼迫下,加快节奏陆续收复了寿阳、榆次,当时距离太原核心阳曲,只剩下不到百里之遥。

  眼看解救阳曲在即,姚古的大军却迟迟没到,那可是收复太原的主力。

  姚古接到枢密院军牒,即率兵出汾州向太原腹地挺进,路过祁县遭到突合速万余步骑阻击。

  宋军人数是阻击金军十倍,但金军在野外作战表现强悍,以少敌多不但没露出惧意,反而战斗得更为凶狠。

  就在姚古诧异之际,他麾下统制焦安杰进言,汇报说粘罕已回到太原,而他麾下的金军主力没走。

  十万打一万都吃力,姚古哪里还敢继续前进?他当即退兵回到平遥驻扎,并将太原实情上奏朝廷。

  姚古被唬住不敢进兵,种师中就要独自面对金军。

  不久之后,遭到一股金兵的伏击,他指挥部队经过数次战斗,才终于击退了对手。

  种师中由于轻装简行,没有携带充足的粮草来太原,此时完全没意识到危险降临,还在按计划向阳曲推进,却不知不觉落入娄室的圈套。

  粘罕确实不在太原,但西路金军主力八万人,此时却匿藏在太原各地,由先锋大将娄室指挥。

  姚古在攻打汾州期间,娄室就通过宋军俘虏的交代,了解到有可能威胁太原,包括杨长在内的三路宋军情况。

  娄室凭借出色的判断力,首先排除杨长不会出兵,随后在姚古与种师中之间,又选择用计稳住兵多的姚古,然后集中兵力先攻种师中。

  当然,如果判断失误,或者唬不住姚古,娄室会撤回忻州,以石岭关为屏。

  杨长虽然没有出兵,但佯攻之兵向北推进至团柏镇,哨探最远也到过榆次附近,娄室遂遣降将耿守忠屯徐沟监视,主力仍向种师中周边集结。

  当种师中与金军在榆次交战,杨长刚刚收到阮小二的情报:姚古所部遭遇阻击退回平遥。

  杨长不放心佯攻部队,亲自赶到团柏前线视察。

  他刚刚抵达团柏,孙安便向其汇报曰:“将军,宋军在榆次与金军遭遇,而驻扎在徐沟镇的一万义胜军,并没开赴榆次支援金军,宋军交战五次才击退对方,种师中在战后略作休整,就继续向西北推进,我们是否佯攻徐沟牵制?”

  “这支义胜军有古怪,看到金军败走也不支援,好像是专门防着咱们的,而姚古又被突合速逼回平遥,这究竟”

  杨长捏着下巴自言自语,话到一半突然睁大双眼,激动说道:“这是粘罕设下的圈套,金军主力集中在阳曲附近,种师中此时孤军深入,后果不堪设想!”

  “什么?”

  扈成闻言大惊,他曾种师中麾下从军,此时听得心中慌乱,急忙追问:“妹夫,会有多严重?”

  “宋军以步兵为主,而金人的骑兵众多,粘罕若运用骑兵得当,让种师中全军覆没,也不是没可能”

  杨长话音刚落,扈成激动抓住他的手,恳求道:“为兄曾在他麾下从军,小种相公对我挺不错,三郎可有办法救他一救?“

  “扈兄。”

  孙安怕杨长不好回答,主动接话提醒道:“关心则乱,团柏就三千骑兵,怎么救?如果要对付金军主力,就是把威胜驻军都调来,也不一定管用.”

  “啊这.我.”

  扈成瞬间被堵住。

  “兄长休慌,让我想一想。”

  看到大舅哥脸色不好,想起种师中当初放人爽快,也有心帮帮这位小种相公,当即伸手打断他。

  沉吟片刻,这厮吐出两个字:“有了!”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qgxx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qgxx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